海上风电项目在节省占地的同时能够提供清洁能源
电子沙盘再现“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”,这是世界首个输送大规模风电、光伏、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,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世界难题提供“中国方案”;在临港新片区,申能海上风电项目肩负着探索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商业化推广重任,成为海上风电“上海速度与高度”的象征。
与此同时,氢能渣土车、公交车等已在新片区“跑”起来;国内首套、世界最大规模的LNG(液化天然气)冷能发电装置亮相碳博会,该装置LNG气化能力为每小时205吨,设计年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,每年可减少能耗接近7000吨标煤,减排1万吨,实现了上海LNG冷能利用零突破,填补国内LNG冷能利用在发电领域的空白。
(资料图片)
实现碳中和,能源转型是关键。正在举行的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、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,关于能源的新技术、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层出不穷,科技感“拉满”,共同“碳”寻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图景。
临港打造氢能应用场景高地
申能临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部采用上海电气自主开发设计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机型,项目总装机21.28万千瓦,刷新行业内工程速度多项纪录。如今,该项目每年发电量达到6亿千瓦时左右,能满足约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,节约标准煤20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。
本月,上海首批60辆氢能渣土车在临港新片区投运,后续还有100辆投放计划。截至2022年底,新片区氢能企业产值规模已达20亿元。
此次亮相碳博会的纯电动洗扫车。
本届碳博会上,位于新片区的“国际氢能谷”首次亮相:首期规划面积1.55平方公里,目前正大力开发区域内数万辆重卡、渣土车、通勤客车等具有可持续转化能力的氢能化应用场景。临港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浩强介绍,“国际氢能谷”通过加速商业化场景转化落地,实现“场景-基础设施”的良性循环,完善临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,带动氢能产业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国际氢能谷”距离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仅15分钟车程,这将有助于新片区探索氢储一体化。在应用场景方面,邓浩强告诉记者,位于滴水湖金融湾内的临港首座零碳楼将于年内落地,创新采用氢能冷热电三联供,在洋山深水港、南港等区域,探索港口氢能化正处于进行时,桥吊、重卡等设备有望以氢能作为动力。
记者了解到,到2025年,新片区将推广千辆燃料电池车辆,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。
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转型
面对气候变化、能源危机以及频发的极端天气,各行各业在碳博会现场拿出了科技感满满的解决方案。
国家电网展台工作人员介绍,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“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”,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,节约燃煤490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,将北京全年用电的1/10转为“绿电”。
在专家学者看来,迈向“双碳”的进程中,科技创新无疑是重要支撑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杜祥琬看来,优化升级产业结构、能源转型等都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抓手。在能源转型方面需要一系列创新技术,包括煤、核、绿氢技术、太阳能电池技术等,还要发展光储直柔建筑、智能电网、农村光伏能源系统等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,未来的能源体系,短期可以继续关注电池等技术,而长期则需要关注更多技术路径,比如生物质技术、核技术等。